教研室主任――张远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3-10浏览次数:5187

    张远灯,男,湖北大冶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61年10月出生,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公关与策划、电子政务教研室教主任

    1982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2年7月―2003年8月在武汉钢铁集团鄂钢公司(原鄂城钢铁厂)子弟中学和职工大学工作,任团总支书记,政教处干事;基础部和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兼任鄂钢青年智力开发协会教育分会会长。2003年9月调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兼任武汉钢铁集团鄂钢公司企业管理策划培训师。

    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专业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教学管理工作,讲授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教育、法律基础、经济法、企业法、管理学、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与结算、国际贸易、国家税收、逻辑学等。出版著作和论文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十三章:阶级、国家、革命)、知识创新与现代化、浅谈反腐倡廉及其历史借鉴、人类意志与自然意志融合论、选择―当代社会的最高问题、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嬗变初论等10余篇;专著:选择――自然历史、社会历史及人的历史的最高主宰(约35万字)。

    业余爱好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散文、小说、电影文学剧本等约60万余字。

    电子邮箱:zhyd5@sina.com    博客:请在搜索引擎点击“彼岸同航”

选择的哲学
                张远灯著
内容简介:
关于选择的理论在思想历史上其实并不罕见。一般人所熟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存在主义其实在不同方面都论述了自然、社会和个人的选择现象。目前风靡一时的博弈论在根本上也是探讨关于人的行为的选择和决定的难题。本书意在召唤人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问题,并支配自己的命运。在作者看来,21世纪是选择的世纪,既充满喧哗和诱惑,也充满希望和危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个人的选择之中。人生的道路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各有千秋。你究竟要选择哪条道路?你将走向哪种境界?这是人往何处去的实质所在。
   前言
    关于选择的理论在思想历史上其实并不罕见。一般人所熟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存在主义其实在不同方面都论述了自然、社会和个人的选择现象。目前风靡一时的博奕论在根本上也是探讨关于人的行为的选择和决定的难题。不过,如张远灯先生一样将选择作为自然、社会和个人历史的最高主宰,并奉行一种“选择主义”的主张在时下的思想界倒未曾见过。不管“主义”的标签是否是一种极端化的口号,但“选择主义”意在召唤人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问题,并支配自己的命运。
    选择作为一个事实是不难理解的。我们姑且不谈在自然和社会中的选择活动,而只是瞥向个人的选择行为,便对于选择获得了一种直接的经验。就个人来说,他已经现实地存在了,而且必然性地如此存在。但个人的现实的必然性的存在并不是只具有一种可能性,而是具有多种可能性。正如人现实且必然地要走路,但它所走的路并非只有一条路,而是具有多条路,如阳关大道、独木桥和死胡同等等。在此,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如何走这样一条道路,便是人的选择的事情了。
    关于选择现象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谁在选择?答案是简明的:在自然活动中是自然自身,在社会活动中是社会自身,在个人活动中是个人自身。我们当然不能将自然人格化。自然作为天地及其万物的所构成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着,它不过是自然地、也就是依据其自身的本性在选择自己而已。我们甚至也不能将社会人格化。社会虽然是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但绝对不是人的意志的随心所欲的产物。不如说,社会有它自身的道路,它在历史中选择前行、中断或者倒退。当然,个人是个人选择活动的主人。但个人的选择也不是听凭于个人的好恶,而是建基于他所生存的世界境遇之中。因此,个人不能理解为孤独的小我,而是要把握为与世界同体的大我。
   其次,如何选择?选择意味着在多种事物中挑选一种事物。于是,对于选择而言,一个基本性的任务就是对于事物进行区分。所谓区分是划分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之间的边界,由此确定每个事物自身的本性。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比较不仅要寻找事物之间的同一性,而且要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不同,而且还呈现为高低的序列。比较的结果便有是与不是,好与不好。在好之中,还有较好和最好。根据这种判断,选择将选择最好的。这就是选择活动所作出的最后的决定。
   再次,为何选择?事实上,在如何选择的活动中,已经包括了对此问题的回答:一切选择都是为了最好的存在。在这样的意义上,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或者是个人,它们的活动都贯彻了一根红线:择优原则。这无非是说:选择就是在一切可能性中选择最优的可能性。
   这些关于选择的思考其实都相关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按照汉字字面的解释,命是不变的,运是变化的。是否变和如何变,就是选择的问题。这表明,命运也是选择的命运。
 (目  录)
 引   言
自然历史选择
第1章    自然历史的启示
一 对自然的释义及自然观的演变
二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背离
四 人类还需要自然吗
五 自然历史将会告诉我们什么
第2章    自然 并非无选择精神
一 自然的存在模式
二 自然选择的存在模式
三 自然选择的取向及其特征
四 自然选择会停止吗
五 自然选择与人类未来
第3章    自然精神分析
一 自然精神释义
二 自然精神的神秘圈
三 自然精神的歧视
四 自然精神与宗教信仰图腾及其他
五 自然精神的觉悟及其他
第4章 自然意志与人类意志
一 自然精神与自然意志
二 自然意志--自然选择
三 人类意志能驾驭自然意志吗
四 人类意志的神话
五 人类意志与自然意志的融合
第5章    自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 自然的演化
二 自然与人类生活
三 自然纯粹,自然异化,忧虑及其他
四 自然色彩与人类设想
五 新世纪的童话-没有结局的构思
第二篇 社会历史选择
第6章    人类社会历史过程分析
一 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
二 社会历史进步的沿革
三 社会历史沿革的要素
四 社会历史问题的探求
五 社会历史的评说
第7章    社会历史兴衰的主宰
一 国情与模式的比较
二 社会历史进步的原因探秘
三 政治因素:变革或保守 价值观念和民主意识
四 经济因素:生产方式 利润追求 经济模式
五 选择是决定社会兴衰的主宰力量
第8章    社会历史选择的主体和客体
一 主体构成因素
二 主体决定因素分析
三 客体构成因素
四 客体决定因素分析
五 选择主体与选择客体的结合模式
第9章    当代社会的最高问题
一 大趋势:和平发展 高速进入现代化
二 怪圈分析:速度--障碍--停滞--变革
三 变革模式:进入现代化的模式问题
四 困惑:无法达到目标--欲速则不达
五 选择:成功的决定因素
第10章   人类社会将往何处去
一 探索与启示
二 问题的积累--社会问题综述
三 理论和现实的悖论
四 新理论的价值
五 新的希望:构思与选择
第三篇 人的历史选择
第11章   人与自然及社会
一 人是自然的产物
二 人是社会的产物
三 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四 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五 人生质疑
第12章   主宰自己的命运
一 假如命运真的存在
二 意志力
三 精神意志分析
四 驾驭意志的风帆--选择
五 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13章   个人选择与社会背景
一 个人选择的自我条件
二 个人选择的社会条件
三 个人选择与社会冲突
四 个人选择方位的调整
五 目标追求--选择的归宿
第14章   个人选择分析
一 个人选择的必要性
二 个人选择的合理性
三 个人选择的正效应
四 个人选择的负效应
五 正视个人选择
第15章   何处是归途
一 时代精神的召唤
二 选择理想人生
三 假设--比较--分析和抉择
四 辉煌向你走近
五 人生意义新释
 
 
引         言
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只在一分一秒中悄悄逝去,个人本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微不足道的生灵而已,但人却能光辉永恒。这是因为他们都留不了自己的思想,从大的学者到小的文人,无一不是以自己的思想及其作品传世,得到后人无穷的认同和敬仰。人可谓大自然中最有生命力的生灵,正由于一代一代的思想遗传和发展,使人类历史日新月异一步一步达到群星灿烂的辉煌时代。无论是东方的孔孟师祖、诸子百家、朱程理学、近现代的孙文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西方的柏拉图、卢梭、达尔文及近现代的理论大师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萨特等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名字如同他们的思想,永远为后人所崇拜和学习,但是他们自身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只有他们的思想永不泯灭。
并不是所有人的思想都会永恒地保留下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绝大多数的思想随同他们的躯体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思想都保留下来呢?仅从个人思想本身的价值而论,人类不可能留下那些凡俗的说教。大千世界,饮食男女,芸芸众生,只有那些杰出人物,那些出类拔萃者能够流芳百世 。这本是人类的悲剧。而弥补这一缺憾的唯一途径就是学者们如何把芸芸众生的思想收集起来,成文成书。这是历代民间传说等主题的传世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能做到这一点:一是自身条件的限制,每个人不可能都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是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大部分学者只会闭门于书屋著书立说,其思想主要是自己的,当然也不排除吸收他人的成份。二是客观条件的限制,社会客观现实并不能达到每个学者所希望的那种状态。做学问亦有较大的难处,如果不刻苦勤奋,必然无所成就。
如果把我所言的思想加上一个名字或符号的话,那么暂且就称为选择主义。确有大言不惭,冠以“主义”二字。凡做学问者,都想成大家,而我认为,即使留下朴素的思想也将有益于社会。人类历史历经百万年,各种思想学说与日俱增,但真正具有永恒(或“普世”)价值的却廖若晨星。二十世纪的杰出人物,首推列宁、爱因斯坦,弗洛依德诸公,因为他们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在人类精神诸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理论丰碑及对社会的贡献如同他们自身一样永垂青史。人类历史发展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新世纪的到来,各类人群都在预测和展望,包括政治家们对未来社会的构思,并极力采取一切可行手段,试图将人类社会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理论家们提出各种理论设想,并大加渲染去影响社会。甚至于市井之徒亦会提出一些幼稚的建议,发一阵牢骚,讲一通宏论。凡举不胜可数,但概括起来仍然是一个问题:未来会怎样?二十一世纪会怎样?
至今所有的理论仍然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并不是理论不高明,而是面临的社会现实太复杂。过去一百年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空前的,各国走出本土,走向海外,由封闭走向开放,但接踵而来的却是掠夺与战争。二十世纪留给人类的最大遗产是两次世界大战,谈到此事,至今人们仍然不寒而栗。人们希望未来的社会永恒和平,永远摈弃战争。但新的世纪,人类却面临连天炮火,冲突和流血,霸权、侵略、恐怖、暴力、爱兹病、污染正在四处弥漫。人们充满恐惧,却又强装笑脸。可谓“希望与风险并存”,这句话本身体现了人类的迷茫与徘徊。只是那些不负责任的理论家关闭在安静而狭小的书屋里,对人们的疑惑做出这种毫无价值的解释。正如一个病人询问医生病情可否治疗时,医生做出的回答是可能治也可能不治,这种回答本身毫无价值。那么去谴责医生没有责任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医生也不知道此病可否治疗。难道说理论家们也不知道未来将会怎样?我们只能说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如果真的如此,这本身就是宿命的结局,这种结局将是人类的悲剧。人类当然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未来会怎样?任何人都无法预测,但是人类可以尽最大努力去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人类无法预测未来,但却可以选择未来。我所讲的选择主义,就是研究这个问题。从自然历史来说,主宰其命运的是自然历史自身的选择;从社会历史来说,主宰人类社会命运的是人类对社会历史的选择;从人的历史来说,人的命运也就是对现实生活的选择。因此提出选择理论,其宗旨在于强调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鉴于此论,总体概括为:选择----自然历史、社会历史及人的历史的最高主宰。从理论的高度加以“主义”二字,也并非狂妄或无知了。
 
 
作者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什么理论家或名人之类,更不求一种理论的永恒价值,仅仅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留下来,因为这不是属于个人的,它是人类精神智慧的组成部分。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放弃了自己的思想,那么,人类精神只能陷入危机和虚无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最大悲剧。我们不愿看到我们的时代成为悲剧时代,我们希望我们的时代充满着人类精神和智慧的光辉。
选择主义如果作为一种理论,那么它从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过程以及人的历史过程来阐述选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且上升为一种主宰力量。我们应该从自然精神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自然,掌握自然历史选择的真谛;从社会历史过程的分析中去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去选择一种适应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从人的历史过程的探索中去了解人和掌握人,使人生选择充满希望,使人类历史更加光辉灿烂。自然历史千百万年的演化过程孕育了人类,使人类自身达到了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在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过程和人的历史过程中,选择始终处于主宰地位和最高境界。这正是本书所述的真实所在。
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不是自己去鼓吹的,而必然由别人去评说。我们希望这本书所阐述的选择理论将有益于人类,这毕竟是我们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探索。我坚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一个辉煌的世纪。
我们将在这个选择的时代中去作出选择。选择属于整个自然,整个社会,也属于每一个人。